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在前兩天原本打算「假公濟私」地搭高鐵到高雄去面試業務主管的職缺。「結果搭高鐵的感覺怎麼樣?」所有聽到這件事的朋友都這樣問我。感覺是...我根本買不到票啊...不過這是題外話啦,跟我底下要說的沒有關係。

  其實我們公司的業務主管算是很不錯的職務,因為公司的品牌很響亮 ( 我們公司連logo都可以拿來製作紀念商品賣錢 ) ,業務推廣並不算非常困難,所以身為區域業務主管雖然工作量很大,可是薪資加上績效獎金,一年領個一兩百萬從來都不是問題。也因此,高雄區的業務主管出缺,我就和我們業務行銷處的最高主管一起前往高雄面試。
  結果讓我很驚訝、也頗為沮喪。二天的時間裡,我們一共面試了九位應徵者,這裡面,有一位應徵者還在某本土銀行的高雄分行任職、另外有一位應徵者剛剛才開始上班二天,我們公司通知他來面試,所以還是抱著「談看看」的心態前來、最後還有一位應徵者即將在過完農曆年後面對公司裁撤部門的命運,其他的應徵者則清一色的都是「待業中」。如果連那一位年後就沒有工作的人都算進去的話,九位應徵地區業務主管的應徵者,有七位沒有工作。

  該怎麼說呢?不到南台灣都感覺不到景氣有多壞。幾年前因為消費性金融的蓬勃發展而大幅度擴張的業務人力,在雙卡風暴之後,幾乎全數被打回原形;加上南台灣本來就是以製造業見長,現在這些公司多半都已經外移到中國去,更加深了南台灣找工作的困難。二天裡面,我面談了這麼多應徵者,所有的人都比我年長,看他們穿西裝打領帶走進我們的展示間、努力地填寫一份全部都是英文的制式履歷表 ( 其實裡面也就只有Name, Birth date, id number...單字 ) 、正襟危坐地回答年紀比自己小一截的人力資源主管關於他們的工作經驗...我應該比較慶幸自己還有一份工作嗎?也許是吧,不過說真的,比起慶幸,難過的成分在我心裡可能還多得多。

  這幾位台語講得比國語還溜、連「education」都看不懂的應徵者,現在想要在規模大一點的本土公司應徵主管職都可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更何況我們還是一個主管會議一律都是英語進行、email一律寫英文的外商公司。
  我忽然想起一個網路上很流行的故事,你如果在搜尋引擎中輸入「人力資源」字樣,會發現一堆年輕人都把這個故事放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故事是說有一位清潔工去微軟面試,微軟的人力資源主管問他會不會使用電腦上網,他說不會,結果沒有被錄取,於是他去經營自己的小生意,後來獲得大大的成功,結果他成功以後,有人詢問他說他成功的關鍵是什麼,他想了一想以後說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不會用電腦上網,要不然他現在還是清潔工。
  我每次看完這個故事都會覺得這就像是中國人俗諺裡說的「墳地旁吹口哨」,大概只能給自己壯壯膽。比較接近真相的情形是,這年頭如果你沒有基本的外語能力,你可以找的工作會很有限,當然,我不會說一定找不到工作或是一定不會成功,只要你有真正出色的一技之長,語言仍然是次要的技能,以我們公司為例,對於業績可以達到目標的區域業務主管的英文其實並沒有那麼高的要求,畢竟我是要找可以達到組織目標的人而不是英文系的畢業生,只是就算如此,有一天當區域業務主管想要進一步晉升到總公司的全國業務主管的時候,會不會講英文或寫英文就會變成重要的篩選標準了,所以不會講英文是不是真的有關係?答案是否定的;可是一旦大家的條件都差不多的時候,只要有其中一位應徵者會講英文,他就會比其他人佔有更大的優勢。
  更不用提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那種非常傑出的一技之長,我記得我在唸大學的時代,實驗法的報告可以用統計公式外加工程用計算機作假設檢定然後用手寫,不過如果用SAS或SPSS跑數據然後用電腦打字的可以加5分,而我去應徵第一份HR的工作的時候,我之所以打敗一大堆留美的碩士而被錄用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會用FrontPage製作簡單的網頁;換作是現在,用電腦打報告或是製作簡單的網頁的難度已經大大地降低,寫在履歷表上也已經稱不上是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技能。所以如果現在想要找那種坐辦公桌的工作,電腦或外語能力已經幾乎變成門檻而非加分,換句話說,有這些能力不會增加你被錄取的機會,因為沒有公司會錄用不具備這些能力的內勤人員。

  另外一個觀察的重點是,我們這些組織裡的小螺絲釘大概都很難左右企業的經營成敗。如果幾年前你比較倒楣成為博達的員工,或是幾年後的今天你是力霸的員工,你會發現你兢兢業業了幾年甚至十幾年,老闆咻的一聲就垮台了,而你不但保不住飯碗,有時候連下一個工作都找不到。我在面試的時候,發現大部分的應徵者的最大問題是專業的問題,比方說前幾年消費性金融蓬勃發展,而我所面試的大部分應徵者都是幾年前南台灣製造業景氣時的企業金融人才,所以他們擅長的是公司對公司的業務工作,對於接觸個人消費者,他們的經驗付之闕如。所以當本土銀行轉型,他們幾乎都成為第一批被裁撤的對象。
  我以前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在PC產業還很熱門的時候率先轉進半導體製造產業的人才,現在都穩坐半導體製造公司的主管職,至於後來才轉進半導體製造產業的人,表現就沒有那麼出色;但是後來在半導體製造公司股價還高掛百元以上就毅然放棄股票轉入IC設計業的人才,幾乎都躲過了半導體製造公司的股價泡沫化;不過現在IC設計裡又有新的分支產業異軍突起,叫做「類比電路IC設計」...當然,優秀的PC製造公司還是存在、第一流的半導體製造公司也屹立不搖,不過一旦大家一窩蜂地搶入某一個產業去賺最熱門的錢,甚至於預期這個工作可以作很久,這樣的預期肯定是會落空的,只是遲早問題。
  現在還是可以看見很多年輕朋友都把台積電或鴻海當作是工作的第一志願。當然我不是數落這些公司的不是,可是我們真的對這二家公司有足夠的認識嗎?這二家公司的規模都已經龐大到讓人難以想像,我在十年前曾經去過國內首屈一指的半導體製造公司面試,應徵的工作是教育訓練專員,負責的工作是新人訓練,你沒有看錯,那家公司需要一個專人來負責新人訓練,一年後也許可以有機會輪調到教育訓練單位負責其他的訓練課程。我無意評論這樣的工作是好是壞,但是這些工作不應該適合每一個人。如果應徵者無法認清自己的長處、無法認清應徵公司或應徵工作的未來發展、無法不斷地讓自己歸零並且挑戰新的目標和方向,萬一有一天景氣反轉,公司將不可能保障這些工作者的飯碗,而這些人在就業市場上將會失去「被雇用」的能力。

  讀過【誰搬走了我的乳酪】的人不在少數,真的作得到的人又有多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j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