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個還過得去的工作、每隔一陣子上館子吃頓大餐、還可以存點錢出國去玩 ( 順便在臉書上打卡昭告諸親朋好友 )... 這似乎是我們這些人的同溫層朋友們很普遍的人生...
這樣的日子非常理所當然嗎?
英國一位記者James Bloodworth花了180天,去從事那些相對基層的工作,包括亞馬遜 ( 電子商務的龍頭老大 ) 的撿貨員、Uber ( 沒有人應該輸,是這樣說的吧?) 的司機、居家照護員 ( 長照似乎這個高齡化社會當紅的趨勢 )、保險公司的電話客服工作。然後他發現,在共享經濟/斜槓/自由工作者...等光鮮亮麗的話術包裝背後,這些工作代表的,卻是沒有保障、低薪、惡劣的工作環境、缺乏成就動機、經常性地欠薪和毫無道理的扣薪。
舉個例子,在亞馬遜當撿貨員,上班前和下班後都要通過安檢搜身;不准攜帶手機進入工作場所;吃飯、上廁所都有限時;公司透過系統隨時監控你的撿貨速度,一旦表現效率低落,馬上就有監督人員透過廣播系統要求你加速... 只有這樣嗎?每一個人都是契約工,但公司沒有給你一份聘僱合約可以存查;雖然不斷地告訴你「只要表現良好就可以轉為正職員工」,但從來沒有人達到標準;如果你遲到、早退、效率低落,都會被記點,記滿一定點數就會被開除,就算你依照公司的人事規章制度請假,公司照樣給你記點...
這家超級大企業進駐經濟逐漸衰退的小鎮,原本人們以為會帶來新的工作機會和經濟繁榮,卻發現它們提供的工作條件,根本沒有本地人會接受。因著效率至上的管理文化,員工無權偷懶,後來無權生病受傷;雖然有休息時間,但你最好不要吃喝東西,這樣就不需要浪費時間上廁所。完成任務的速度不夠快,就會丟掉工作。到最後,只剩下那些東歐移民願意接受這些工作 ( 如果搭配著前一陣子有一部電影叫做<脫歐之戰>,你完全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脫歐派會勝出 )。
作者說,在這樣的壓力下,大部分工人下班後不是只想要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吃垃圾食物,就是到酒吧裡去喝酒。連作者自己都重新開始了戒掉很久的抽菸習慣...
我很喜歡科幻電影。樂觀的科幻片就像<星艦奇航記>,戰爭 ( 至少人類之間啦,跟羅慕倫人或博格人是另外一回事 ) 會消失、傷病得到控制、科技高速成長、人類可以去到無窮的宇宙...;至於悲觀的科幻片,主宰人類生活的,通常都不是國家或政府,而是那些富可敵國的大企業。皮克斯的卡通電影<瓦力>中,Buy n Large鼓勵人們不斷地買東西,直到地球終於被垃圾淹沒,公司製造出太空船讓人類暫時離開地球,讓公司的機器人可以清掃地球... 糟糕的是計畫失敗,這家公司只好永遠在太空中鼓勵大家繼續消費... 差不多是當中相當經典的例子 ( 我年輕時因緣際會看過的一部電影<Soylent Green>更是代表做,但看過的人實在太少 )。
對很多人來說,政府的無能往往深植於每個人心中。這是為什麼有一段時間BOT成為一種進步的解答。私人企業,也許更創新、更積極、更有效率,但絕對不會更有良心、更關注弱勢、更在乎公平正義。
如果我們天真地相信資本主義和科技發展會帶來更美好的將來,這是一本會讓人驚醒的書!
- May 03 Fri 2019 12:00
讀書心得:[沒人雇用的一代]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