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到了暑假,就會有很多公司開出暑期實習的職缺、也會有很多在學學生在尋找暑期實習的機會。然而,這些短期實習的工作機會,經常會因為薪資問題而引起議論。有一些公司會聘用實習生來工作,但藉口學生沒有工作經驗、公司還要提供專業訓練 ( 但其實做的工作可能是低階的打雜工作,根本談不上訓練 ),所以實習結束後僅發給實習證書,並沒有支付薪水、或是用車馬費的名目付給很低的薪水...

  到底實習生該不該有薪水?

wj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每年到了這個時間點,上班族身邊會討論的話題,不外乎就是各家公司的尾牙獎品如何、公司的年終獎金是否吸引人,然後,很多人都會在心裡盤算著,要不要在領完年終獎金以後離職走人?

  光是要不要離職這個問題,其實就挺複雜的。如果從人力資源的專業來看,員工想要離職有推力和拉力,前者是讓員工決定離開原本工作的理由,後者則是讓員工決定加入新的工作的原因。這當中,對大多數的員工來說,都是先有了推力,興起離職的念頭,然後才試著去找工作。至於什麼樣的原因會讓員工想要離開原來的工作?不需要問我,只要在職場上打滾個一段時間,每一個人都可以說出一籮筐來。

wj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5) 人氣()

  不知道怎麼著,最近又常常被很多年輕朋友問到這個問題:「我其實很想離職,但是我現在的工作才作一年,出去外面找工作,別人會不會覺得我穩定性不夠高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來講一下「穩定性」這個問題好了。我自己寫過一篇文章,談到NBA的球員轉隊來轉隊去,沒有人會覺得他們穩定性不高,或者說,NBA球員的穩定與否,對球員績效和團隊績效的影響沒有那麼明顯。可能是因為那個等級的選手在技能水準上已經到非常高的水準、彼此適應協調比較快速;也可能是因為籃球場上的表現受到個人技能的影響程度較高、而受到組織因素的影響較低。總之,大部分NBA球星在轉隊以後,不致於會有太大的表現落差。

wj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7) 人氣()

  很多年前,我任職於一家德商公司,有一個機會到總公司去出差。那是我第一次到德國,還不用自己出機票住宿的錢,其實挺開心的。一大早抵達下塌飯店,放好行李,就打算到外頭去到處逛逛。人還沒有踏出飯店,我德國籍的老闆就撥電話來了。她知道我第一次到德國、也大概知道我的航班幾點抵達,所以打個電話確定我一切順利。

  而她聽到我正要去外面逛街,告訴我的第一句話是:「別鬧了,這是星期天上午,沒有店家會開門的...」

wj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今年NBA的賽季結束後有二位很多人討論的球員轉隊。一位當然是台灣人都關心的華裔籃球好手林書豪,雖然稍早曾經說過快樂打球比薪水更重要,但還是以三年三千六百萬美金的條件,加盟布魯克林籃網隊,這是他在加入NBA以來的六年內,加盟的第五支球隊。另外一位則是重量級球星杜蘭特離開了效力九年的雷霆隊而轉戰金州勇士隊。一般人都相信,杜蘭特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希望能夠為自己手上掙得一只冠軍戒指。

  我們應該都會同意,職業球賽 ( NBA、MLB... ) 大概是這世界上最重視團隊績效 ( 球賽勝負 ) 的產業。固然,贏球和球隊經營得成功與否不必然畫上等號,但沒有球迷會希望自己支持的球隊經常輸球或是永遠打不進季後賽。所以每一支職業球隊都一樣,必須絞盡腦汁,在有限的薪資預算中決定要爭取哪些球員、打造什麼樣的球隊,希望開季以後,可以在球場上為球迷帶來充滿興奮和開心的一年。

wj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大約距今15年前,我任職的公司引進了「語音轉接系統」。用白話文說,就是電腦總機,當有人撥電話到公司的代表號時,當然可以按分機號碼;如果不知道想要找的人的分機號碼,則可以對著語音系統「直接說出」想要找的人的名字,然後電腦會判讀來電者要找的人是誰,並且轉接到他的分機。

  但是那個年代的電腦不比今日iPhone上的個人智慧型助理Siri,大部分的時候會聽到的,不是電腦誤判人名,就是回答你「對不起,我無法辨識您要找的人,請重新說出您要找的人...」 甚至於公司裡的同仁也開起這套系統的玩笑,紛紛打電話到電腦總機那裡去,指名要找「笨蛋」或「白癡」,然後看系統會把電話轉到誰那裡去。

wj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好幾年前的故事了。

  我打算淘汰掉有一點年紀的筆記型電腦,某一天下班時,我就繞過去我們家附近的3C賣場,訂了新的筆電。又過了幾天,賣我電腦的店員打電話給我,請我過去取貨。於是在那個周末的中午吃完午餐,我就散步過去準備把肖想許久的新玩具抱回家。

wj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2) 人氣()

  無論是過去或現在,即使每一家公司甄選人才的方式都不太一樣,但絕大多數的公司都還是會有至少二個部分:履歷表篩選和面試。公司開出一個職缺,收到一些履歷表,針對這些履歷表做初步的篩選,從當中找出幾位符合條件的應徵者,請這些人前來面試,最後從當中選擇一位最合適的人選。大多數的時候,你最終會不會被錄取要看你在面試的過程中能否展現專業能力和好的態度;但你能不能得到面試的機會,你的履歷表是其中非常關鍵的因素。

  但偏偏,在求職的過程中最常會提及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常常在寄出履歷表以後石沉大海?

wj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5) 人氣()

  在職場上工作的人,只要講到薪水,絕大多數的人都有一堆意見:薪資太低、敘薪不公平、獎金計算公式不透明、調薪幅度太低、獎金沒有激勵效果...這當中多數的問題其實都和員工主觀的感受有關係;但有一個問題是和公司的管理有關的,那就是「為什麼薪資要保密?」
  在網路上,大概每隔一陣子就會有人討論這個議題:為什麼企業不能將所有員工的薪資全部都公開?通常會引發討論,都是因為一些特殊的事件,比方說最近發生的案例是,Google有一位工程師創建了一個電子表單,讓每一個人可以把自己的薪資數字上傳到這個在公司內部是公開的電子表單上比較。又或者是有時候會有一些企業宣布公司採取完全的薪資開放透明政策,每一個員工都可以知道其他同事的薪水。不管理由是什麼,只要這個問題一出現,佔比最大的回覆,大抵不出「唯有保持黑箱作業,雇主才能肆無忌憚地壓榨員工」這一類的回答。

  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到底為什麼絕大部分的公司都有薪資保密的政策?

wj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

  我待過加上總經理只有6位員工的小公司、也待過整棟辦公大樓總計有將近1500位員工的大公司。

  在大公司或小公司裡工作,有很多地方都不太相同,其中有一個很有趣的,是大公司的部門本位主義往往比較嚴重。我聽過研發工程師批評行銷業務人員亂開支票給客戶、但是業務人員訴苦說客戶想要有的簡單功能研發單位卻說作不出來;聽過員工抱怨採購單位很官僚,連申請個新電腦都要等上一兩個禮拜;聽過工程師批評公司的人力資源單位不事生產、只會砍應徵者薪水當作績效;聽過財務單位抱怨公司的行銷單位就像當散財童子一樣亂花公司的預算...就算在同一個研發團隊裡面,都還可以聽到產品企劃人員和開發人員彼此批評對方的不專業。部門與部門之間,似乎永遠都有一個打不破的隔閡。

wj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